
河流修復的事越來越熱,今后也不會消停,只能更加受到重視。
拿環保來說,以前搞治污,現在開始考慮生態了。水利呢,遠的不說,04年開始的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13年開始的水生態文明建設、19年開始的生態流量管理,到眼下開展的河湖復蘇及母親河行動等。力度越來越大了。
最近這兩年,與河流修復相關的“單項運動”也不少。前面說的生態流量就是,小水電整治更是打著生態保護旗號遍地開花般搞起來了,而且爭議還不少。
如果說,以前的治污和硬化岸線算河流修復或保護的1.0版,特征是河流污染和黑臭的消除以及水面景觀建設。后來的水生態修復、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生態化水景觀、生態流量、小水電整治等,算進入2.0階段,特點是水流修復、岸線治理、河流連通性修復等。
但是,目前的河流修復仍不是真正意義的生態修復,因為沒有達到最重要的高度:河流的生命。
其實,以前及目前版本的修復都是按人的想法和審美做的,很多所謂的修復,實際上是修理。把自然野性的河流修理得乖乖的,俊俏的,舒適的,是人舒適,不是河流,具有散、短、淺的特點。
散:就是各自為戰,生態流量擺一個攤,小水電整治擺個攤,治污一個攤,岸線一個攤,總之,誰都喊生態文明,就是河里的生物搞不清你們在干嘛呢。
短:一個河流修復要很長時間,才能有明顯效果。但目前很多是短平快的,幾年就要效果,那就只能是土木之功,而不是生態系統重建。
淺:對河流修復的生態學甚至生命的理解淺薄,從人的愛好出發,以為有水有流就好、沒有硬化就是生態。例如,小水電整治,改善了河流的什么功能,哪些生物回歸了,河流最重要的生態功能洪水調節和輸送、泥沙的平衡是否改善?都沒見到。
3.0版本的河流修復是真正的修復,也是國際上發達國家正在開展的工作。特點有:
基于自然:把河流自然特性,建立和恢復河流的本來特征,例如河流和洪泛區的連通,水文波動、蜿蜒性及多樣性結構和生物回歸等作為目標,屁股坐在河流上,而不是片面的人類服務。自然野性的河流才是最美最能發揮功能的。
系統綜合:不是單打一式的做工作,而是把河流修復作為一個系統,全面部署,水質、水量(不是水面)、水空間結構、三維連通等。河流修復是鐵人五項,即我院建華副院長作首席的水生態水環境創新團隊提出的量質域流生。最后的“生”不是狹義的生物,而是洪水調節、泥沙輸運、生物回歸“三位一體”的河流生命。
長遠考慮:長遠有兩層含義,一是河流修復的效果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不是竣工后就有。二是修復后的河流能持續靠自身維持其功能并長久發揮作用,不需要維修和守護。
正在給一本英國河流修復書稿做校對。有點體會順便說說。
河流就行洪嗎?不是,調節蓄滯也要有,即使上游河段。我們河流修復巴不得洪水快滾蛋,而英國河流修復重構河畔濕地,河道里甚至放木頭,不僅滯留洪水,還能形成動物棲息地。
河漫灘裸露不好看嗎?人看去不好看,但生態學上恰恰需要淹沒和裸露交替,才有生態意義。據說鄱陽湖湖底裸露時間長了,但報道說生物更多了?梢,生態修復要聽自然的聲音,不要看人的臉色。
真正的河流修復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換腦筋的地方,這里就不多說了,也不是論文。
希望我們母親河的修復或復蘇,能夠成為真正的生態意義的修復,不要原地踏步。